东方早报广告价值分析

时间:2012-05-19 17:37 来源:CNN登报网

《东方早报》的入市策略主要采用模仿来规避率先创新的风险,具有较多可圈可点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是日报内容配置层面。由于之前曾经有过财经日报遭受市场挫折,单纯财经内容很可能遇到类似的较大市场摩擦。为避免这一点,增加新创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东方早报》把财经类内容比例控制在1/3,而新闻版块、体育与娱乐版块各占1/3,在必读性信息与可读性内容方面显示出优势,给目标读者提供全方位的阅读价值。
  其次是价格配置层面。《东方早报》面向早报市场发行,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新闻晨报》,这也是《新闻晨报》在《东方早报》创刊之前采取一系列市场防御措施的原因。但是,《东方早报》对开48版的规模,又使自身如果追求类似《新闻晨报》的发行水平,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它采取了1元的日报定价,以把一部分习惯于《新闻晨报》等0.5元日报消费的读者过滤掉,减轻发行的成本压力;而那些能够承受该定价的读者则属于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报纸提供的价值较为敏感的读者群。这类人群在主流人群结构中往往居于高端,属于推销奢侈品和高品质产品的广告商追求的主要对象。
  其三是周刊与日报的配置层面。《东方早报》周一到周四为48版常规版面,周六和周日则只有常规版的1/3(16版),符合中国报业市场的现实状况。周五推出100版,其中48版常规内容,52版的早报杂志,因此我们可以将该报看作是“一号两刊”,即一家报社同时运作一份财经类综合日报和一份时尚周报。考察上海报业市场可以发现,除了综合类大众化日报显示了强劲的赢利能力之外,还有就是时尚类周报,《东方早报》此举意在获取足够多的市场利益支撑点,以模仿与创新配合来规避财经类综合日报的独立创新风险。上海报业现有时尚类周报市场结构如图所示:
  对于时尚消费类周报市场而言,《东方早报》周五100版定价仍然是1元,等于52版的时尚消费周刊是免费赠送,这对在位竞争对手产生强大的刺激,比《上海星期三》的低价销售更具侵略性,也更有可能招致竞争对手的联手痛击。为了免于遭受竞争对手的致命反击,《东方早报》则采取了将早报杂志出版时间延后至周五的策略,以次优方式进入周报市场,平衡了低价入市对竞争者形成的刺激,另外也可以避免对同属于文新集团的《上海星期三》的过分冲击。在内容方面,早报杂志定位于中间偏向女性,即规避了和上述三份周报过分同质化的风险,又规避了男性时尚周报不景气的市场尴尬。早报杂志的内容十分广泛,甚至包括一个英文版块。因此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东方早报》似乎希望把所有可能的操作元素都纳入本报,以培养尽可能多的利益增长点,并且似乎暗示只有把报纸的目标蛋糕做得足够大才会使合作者的联盟关系显得更具吸引力。
  《东方早报》崇尚创新,但又肯在创新的同时采取模仿策略平抑市场风险,这表明,市场因素在该报的运作中起到了应有的制约作用,而这正是报业市场竞争背景下,报纸获取良性成长所需的基本要素。尽管由于市场压力和非市场压力的混合作用,《东方早报》入市早期的设想被一再改造,甚至给人面目全非的感觉,而频繁创新带来的版面结构变化也时时给人朝秦暮楚的感觉,给读者带来阅读习惯养成的不便,但是,其背后蕴涵的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以及由此带来的创新突破,都是《东方早报》创刊一年多来最大的财富。目前的问题在于,作为面向大众的主流大报,由于其读者本身属于社会智慧的所在,报纸和目标读者之间会存在一个较长的智力博弈过程,由于缺乏可以直接参照的操作经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报纸智商成长的过程。因此,这一特征要求《东方早报》及其管理者对待创新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面对试错的宽容。在这一时期,切忌频繁的翻烙饼一样的市场试错,结果苦药没少吃,收获却没有等到。
  寻找与被寻找:关于目标市场获取的思考
  报纸作为“需求-满足”互动的现实表现,其价值指向是双向的,即:报纸希望能够找到自身的市场归属地,而读者也希望找到自身的阅读归属群体。这一市场基本现实在市场势力结构及其形成中被假设为报纸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读者,读者寻找适合自己身份地位、文化气质的传媒,而就是在上述寻找契合的基础上,才会使传媒出现在广告商形成的能够合理覆盖目标消费者的寻找网络当中。但是,从一年多来的情况看,《东方早报》自创刊以来都处于一种相当低调状态,报纸和读者的接触多处于偶然状态,目标群体对报纸的主动追求行为发生率较低。由于《东方早报》的过于低调,使得该报在读者市场和广告商市场两个空间内的知晓率不高。一个新的目标市场的形成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仅仅是依靠媒体自身的寻找,只是完成了一半,而只有把目标读者的积极性也激发起来,加入到对本报的追求者当中,才是市场培育的全部内涵,而提高宣传力度,加大市场推广,使目标读者知晓《东方早报》,是这一过程的首要一步。那么,在认知到态度改变的过程中,《东方早报》可以获取哪些可能性的生长点呢?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提供价值点。认知是评价与态度变化的基础,因此,认知的内容是否重要,决定着目标读者态度改变的可能性大小。一般报纸的定位是报纸价值点的展示。《东方早报》在报头下写着“影响力至上”,一般而言,这会被当作本报提倡的价值点。在市场营销学中,市场定位其实是一个传媒向目标市场传递优势信息的过程,其功能主要是告诉目标人群该传媒可以为他们提供哪些超越竞争对手的利益点。那么,《东方早报》“影响力至上”的定位给谁提供了利益点呢?“影响力至上”似乎与目标读者没有多少关系,倒是有点像是对广告市场的许诺;也有点像报社内部激励员工奋斗的口号。这种定位方法显然使传媒定位缺乏亲和力,而且使得传媒诉求变得模糊。如果能够以简洁的定位给出读者一个实在的购买理由,对于报纸的扩散与推广过程中减少市场摩擦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对于内部的新闻操作者来说,明确的定位也能给他们很好的操作准则,而不是显得无所适从,报道中显示出的价值取向也很容易统一起来,成为本报的风格。假如我们仅仅把“影响力至上”作为口号而不是面向读者市场的定位,首先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报纸才是有影响力的报纸。如果我们把报纸当作与读者接触的人物,那么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就是一位“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常常被当作某一方面的专家和智慧提供者,在目标人群结构中处于引导地位,对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如果《东方早报》追求影响力至上,就要努力去作舆论领袖。那么,《东方早报》需要什么样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华尔街日报》的情况来看一份财经类日报应具备的影响力:美国最富有、最具影响力的500万人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华尔街日报》,从周一到周五,整个华尔街及美国企业界,外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法律、政治、教育和医学界的巨头们每天都要至少花费45分钟来阅读这份报纸。作为财经主打的综合日报,《东方早报》最终追求的应该是类似《华尔街日报》层次的影响力,其核心只有落在财经上面才会有神,虽然落在综合上面会来得快一些,但《新闻晨报》在综合方面的优势在短期内很难被超越。率先创新是《东方早报》的精神所在,而模仿只是对于创新能力的保护,这是现阶段面向主流人群的新创报刊成功的第一要义。
  (2)提供便利性。尽管由于态度的转变可能使目标读者选择《东方早报》,但是,获取的便利性和阅读的便利性对报纸最终是否能够成为目标人群的选择起到决定作用,在一个市场势力日益向读者转移,可选择性日益丰富的竞争时代,提供便利性是传媒产品获得有效市场扩散的良策,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损失传媒产品成长的效率,即新闻的力量转化为经济的力量的效率会被大大降低。作为一份上海报业史上出现的第一份厚报,《东方早报》对开48版的阅读空间在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性的同时,也使得读者对目标信息的寻找增添了不便;同时,其厚度和宽度也大大降低了报纸在动态环境下被选择的概率。这一点和其他报纸有明显不同,因此要求《东方早报》在渠道建设和市场推广中形成本报独到的关照。否则,厚报之累将会大大降低本报和目标人群之间关系形成的障碍。
  (3)广告市场的行业结构。每一个市场成功的传媒都要依托某些行业的广告支撑才可以获得良性的循环和成长,其中,本报广告排名前三位的行业被认为是本报广告市场的“舆论领袖”,决定着传媒广告收入的水平和报纸的市场形象。从《东方早报》一年多来的广告行业结构来看,电信和销售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但是主流人群生活中最相关的几个行业,如,房产、IT、汽车等所占的比例较低,这个和主流人群消费结构不符。因此,对于广告消费市场而言,《东方早报》还需要寻找能够支撑本报成长的重点行业,为他们提供独到的价值,同时,作出针对性的推广,使双方之间相互追逐,促使市场快速成长。
  变化与成长:竞争优势的持续
  2003年到2004年是上海报业市场剧变的一个时期,作为国际大都市、金融贸易中心,其所蕴涵的传媒市场无论是存量还是潜量都充满了诱惑。在《东方早报》之后,《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的相继跟进,使得主流财经大报这一市场空间的风险骤然加大,显见这一市场机遇背后包含的巨大利益。与2003年的市场结构相比,《东方早报》未来的市场行为需要出现一些策略变化。传媒产品竞争存在一个从功能到可靠性、便利性,再到价格的阶段演进序列。在《东方早报》作为市场先行者一枝独秀的时候,读者最关注的是其提供的独特功能,而当目标市场出现跟进者之后,单纯功能利益的提供很难提供独到的利益关照,因此,可靠性成为新的价值点。可靠性包括很多方面,就《东方早报》而言,交代新闻来源和出处是其目前做得较弱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稿件中错别字和排版失误较多,而且缺乏应有的更正机制。对于《东方早报》下一阶段的竞争而言,功能利益很可能出现与竞争对手的同质化,可靠性是其生长点,而便利性是之后的又一个生长点,竞争的最后,如果前面几点达到同质化水平,价格战就难以避免地会成为高端报纸的选择。英国《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之间在1993年展开的价格战就是很好的例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东方早报》竞争优势的持续有必要建立在价值点的变化上面,由提供功能利益转向提供可靠性利益,在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之前,培育自身独享的价值提供优势和成长能力。


• 报社行业专版信息
• 《东方早报》由时事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三大版块构成。周一至周五出版36版, 周六、 周日16版。
• 严肃的风格首先反映在版式上。

平日对开48个大版,周五100版!当都市类报纸纷纷为方便起见做小的时候,《东方早报》选择了大报形式,并且一上来就一步到位,做足大报的气势。

报纸基本色调偏暗,报名采用暗红色,下面的重要新闻提示用灰色底色;栏目名采用暗红色加黑色阴影,分隔线为蓝灰色。彩版不多,基本只有每个专版的“封面”和“封底”两版为彩色,即48版中12版为彩色,而当前很多都市类报纸彩版已达到总页数的50%。

报头采用一般报纸极少使用的楷体,其余标题或栏目名称不论大小,基本统一为黑色的黑体或其变体。标题基本采用横题,头版板式有点类似美国的《纽约时报》,为双头条横题,左侧通常一至两栏,文字新闻,右侧剩余几栏打通,通常是图片新闻或标题新闻加图片新闻。其余专版头条基本采用通栏。标题的大小则并非采用近年流行的“浓眉大眼”,通常字号大小和字体粗细都小于一般的日报,也很少有突出的大号标题。

由此看出,东方早报在整体设计上不以亮丽的色彩和突出的标题等夸张的手段来吸引

受众注意,而是刻意以偏暗的色调和简洁的版式显示出沉稳、厚重的气质;以统一的标题字体和适中的大小显示严肃、中正、不事张扬的风格;意图以形式上的低调突出其内容的价值和庄重理性的风格。这与一些世界大报的风格有共通之处。例如在注重版面设计的美国报界,《纽约时报》却显得“四平八稳”,它的标题喜用细体字,头版一直保持小字号标题,头条稿件的标题一般也只用一栏,照片也不大。对他们来说,内容是最重要的,报纸无需华丽的外表,也不需要靠大字标题去吆喝[1]。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东方早报这一版式虽显得大气,但沉稳有余,气势不足,缺乏灵气,甚至有点呆板。尤其需要考虑到的是,《纽约时报》之类的报纸创办于百年前,那时候的风格即如此,而今天《东方早报》创刊的环境已经是现代报纸时期,受众已经接受了多彩和活泼的风格,再启用如此“刻板”的版式恐怕难以被接受;其次这些报纸都有百年的历史,读者已经习惯,尤其是其内容的价值使读者忽略形式,而《东方早报》才刚刚面世,缺乏受众基础,在读者心中还没有树立起内容的权威性时,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一旦得不到受众的认同,便会成为遭到排斥的理由。